前不久,山東濟寧國槐基地的張經理與幾位苗木屆的朋友在一起聊天,在談到對未來的打算時,大家都紛紛暢談自己的想法。一位朋友說,縣里有政策,流轉的土地有補貼,打算擴大苗圃面積。另一位朋友說,當前一些國槐的小苗價格比較便宜,想種植幾百畝。聽了這兩個朋友的講話,張經理表示擔憂。他們只看到了好的,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而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實力是否能夠長期維持苗圃的運轉。張經理認為,如果資金實力足以保障苗圃規模擴大后的正常運轉,擴大一下規模未嘗不可,若沒有長線而穩固的資金支持,那么則應當謹慎了。
在這一輪苗市低谷中,不少從業者都看到了一些苗圃或者苗木企業由于資金鏈的斷裂而進入了困境,有丟下苗圃跑路的,有忍痛低價大量拋售的,其境況相當凄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張經理認為,其根源有兩個,一是對形勢的判斷不準確,沒有務實的發展規劃。二是沒有對自己的實力有足夠的認識,成了典型的“小馬拉大車”。
苗木行業雖然門檻低,但卻是個投入多,產出慢,風險大的行業,所以說,在進入行業或者擴大規模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根據自己的實力來確定發展規模,切記攤子太大,戰線過長。盲目鋪攤子,無疑是負重登攀,其難度之大,風險之高,可想而知。
張經理不是個思想保守的人,但也反對那種傻大膽的行為。張經理認為,我們做事,特別是要做出經營決策之前,必需要經過反復論證,反復權衡,不能頭腦一熱,不顧一切盲目上馬。
老話說,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們做苗木也是一樣,必需要適度規模。也就是說,你有多少錢辦多大事。張經理曾在多次報告和多個場合中提出,我們的苗圃經營必需要有“下棋”思維,要學會居安思危,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至少要走一步看三步,甚至要看十三步,這就是常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多事,是不因人的意志而轉變的,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必需要冷靜,要客觀,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